新闻
-
五千医师同心见证知感冒防流感公益行大连启动
感冒和流感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每年都有季节性流行。后疫情时代,面临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的双重压力,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近日,2023-2024年度知感冒防流感全民科普公...
-
2022年天津河湖管护情况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2022年,天津市水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河湖水环境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监督工作作为“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具体抓手和学习...
-
天津信用平台网站连续两年入围全国观摩会总观摩
新年伊始,连续举办六年的信用盛会——2022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门户网站和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观摩会总观摩如约而至。近日,全国各省市通过视频会议共聚云端,观看聆听了包括天津在内的6...
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3/01/13 创新 浏览:107
潮涌海河,风劲扬帆,天津进入两会时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近年天津两会不变的焦点。从“启动之年”到“深入落实”,从“深度合作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到“全面协同、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再到“取得丰硕成果”……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天津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不同表述,映射着这一系统工程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不同阶段在津沽大地的生动实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主战略、大战略。百尺竿头再登攀,中流击水看起势。在岁末年初、收官开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聚焦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排在首位。
纵深推进,须走深走实。如何在“深”“实”上下功夫?如何在协同大文章上找思路?记者就此采访了出席2023年天津两会的代表委员。
聚焦两个重点
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与北京通州、河北廊坊“零距离”,作为北京到天津的“第一站”、京津之间“桥头堡”,做好“协同”大文章,武清区有底气。仅2022年,北京投资来源企业在津新设机构就有203家设在武清,累计落地的北京重点投资项目23个,总投资142亿元。市人大代表、武清区委书记刘惠介绍,“武清区紧紧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谋在先,干在前,在京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平台等,前移产业引育端口,精准对接,引凤栖梧。”同时,通武廊“小京津冀”改革试验持续走深走实,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完成建设,15个教育共同体、联盟校紧密合作,通武廊区域通办事项逐步增加……民生福祉越来越多,惠及三地百姓。
结合天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谈及如何在走深走实上持续发力,刘惠表示,“武清将锚定目标、聚焦重点、寻求突破,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锚定‘先行示范区’目标,争当‘主力军’,聚焦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协同化同城化两个工作重点,在主导产业、标志性项目、产城融合等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刘惠介绍,武清将加强承接载体建设,坚持“一核、多点、全域”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京津产业新城,强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双高引领”,强化“链主”带动、创新驱动,打造科创人才和高端产业聚集地。在持续推进通武廊现有合作基础上,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在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标准、政策统一上下功夫,推动“小京津冀”区域合作做深做实。同时,推动佛罗伦萨小镇新商圈与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互联互动,以“一城、一带、一商圈”建设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中展现武清大作为、强担当。
做好协同文章
加快三个转化
“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摆在‘十项行动’的首位,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定决心。”市人大代表、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说,我们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加快交通、产业、文旅等领域优势转化,在推进实施这项行动中展现担当作为。
殷向杰表示,要推动交通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牢牢把握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乘京唐、京滨高铁开通运营的东风,深化“京东黄金走廊”共建,加快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高铁枢纽站站前区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用好“专业突击队+大兵团作战”招商模式,年内新引进北京方向实体项目30个以上。
“要推动产业优势转化为科创优势,打造科创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殷向杰表示,我们将围绕服务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动力电池、智能装备、汽车配件3条产业链强链补链,打造“三个百亿产业集群”。依托“科创中国”创新基地等载体,强化创新主体引育,着力建设248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年内确保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达到110家。
殷向杰说,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打造服务京津大市场的重要功能区。做优宝坻老城文化游、乡村休闲游等文旅精品线路,强化京津冀区域文旅协同与旅游推介,推动实现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市场联动。实施小站稻“收储+”、“三辣”唤醒、农林融合等项目,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好京津两大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
拓展协同领域
注重深挖潜力
“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空气质量方面,继2021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迈入‘30+’阶段;2022年,三地PM2.5平均浓度继续同比下降,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数均大幅消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水环境质量方面,三地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且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天津海河河北区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市人大代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介绍。
温武瑞表示,2023年要进一步拓展三地协同的领域,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推动能源、产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结构继续优化调整。同时,继续推广绿色低碳的技术试点示范,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和“无废城市”建设等,共同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在巩固完善现有有效机制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深挖潜力,在大气方面,将紧紧围绕着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进一步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为抓手,秋冬季聚焦PM2.5和重污染天气的治理,夏季聚焦臭氧污染的治理,全年紧抓重型柴油车污染排放开展攻坚,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水的方面,主要是巩固扩大劣Ⅴ类水体消除成果,加强流域治理,继续完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水生态质量。
健全科教协同
持续推进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建设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还是要靠创新驱动。”如何用创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再续华章?市政协委员、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冀有虎认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科教协同,持续推进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建设。
经过调研走访,冀有虎发现,京津冀在科教协同方面缺乏一致步调,比如,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缺乏系统发展,人才培养与交流、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三地支援共建大学缺乏系统的制度化研究和有效推动。区域内科教协同缺乏系统发展,行政部门整体推进意识有待加强;执行力度较弱,区域内一般性互动合作多,缺乏重大和显著的合作交流活动,合作成效难以突出显现。
人才根基撬动创新驱动力。为此,冀有虎建议,在加强顶层设计布局的同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健全京津冀区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机制,围绕京津冀区域特色优势的重大创新领域,突出任务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建立京津冀科技、教育领域的互动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有效疏解和配置北京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提高整个区域科教领域的运行效率。推动京津冀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共同搭建京津冀科技领域干部人才交流大平台。建立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名师、名课、名教材在京津冀各类高等教育体系内开放共享。
优化创新链生态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员会主委张凤宝看来,天津要通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创新协同,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总体布局中。
走访调研中,张凤宝发现,目前,仍存在影响天津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实问题,诸如:要素投入欠账多、本地资源总量低,企业主体能力弱、产学研协同不畅等。此外,转化融合尚存堵点,创新效益尚待提升,引聚育用尚需优化。
“强化京津冀协同、优化创新链生态,加快天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是要正视问题,多向发力。”张凤宝建议,加强政府引导、致力协同开放,推动“科创资源”格局重塑;做强企业创新、做优平台创新,引导“两类主体”协同发展。另外,还要聚焦基础共性、深化产业融合,构建“创新转化”完整链条;促标准拓市场、强核心供应链,打造“应用需求”区位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张凤宝认为,可以通过优化融合机制,完善成长空间,形成“开放汇聚”人才引力。“不仅要深化产学融合、创学联动人才成长机制,推动高校院所人才柔性流动,加大对种子初创期的支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也要强化对标创新贡献度的激励政策,优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和岗位聘用,吸引全球人才落地发展。”张凤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