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五千医师同心见证知感冒防流感公益行大连启动
感冒和流感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每年都有季节性流行。后疫情时代,面临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的双重压力,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近日,2023-2024年度知感冒防流感全民科普公...
-
2022年天津河湖管护情况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2022年,天津市水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河湖水环境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监督工作作为“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具体抓手和学习...
-
天津信用平台网站连续两年入围全国观摩会总观摩
新年伊始,连续举办六年的信用盛会——2022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门户网站和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观摩会总观摩如约而至。近日,全国各省市通过视频会议共聚云端,观看聆听了包括天津在内的6...
天津音乐学院:挖掘整理天津600年民间舞蹈 创新传统非遗传承保护
发布时间:2021/12/14 新闻 浏览:130
“哏儿都二姐”手拿杆秤,动作飒利,举手投足带着一股诙谐俏皮;舞台灯光幻化成落日余晖,码头工人跟随节奏律动起舞,呈现繁忙的劳作景象;天降惊雷,驱瘟逐疫,舞台上的演员手持长棒敲击成韵,融入天津民间高跷中的“头棒”动作……作为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深挖天津民间舞蹈精神文化内涵的成果展示,“津沽秧歌──天津民间舞蹈专场晚会”连续两天在天津音乐学院舞蹈实验剧场演出,让现场观众充分领略了带有浓厚“津味儿”的舞蹈盛宴。
专场晚会
再现天津民间舞蹈传统风貌
《津沽秧歌》是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打造的一台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专场晚会,其内容涵盖了天津民俗、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融汇了“津味儿”传统文化元素,再现了天津民间舞蹈传统风貌,极大地保留了天津民间舞蹈精神内涵。
晚会分为上、下两场,通过充分调研提取了天津大量民间老会的文化元素,武公子”“文公子”“渔翁”纷至沓来,“宝辇”“飞镲”“太平鼓”先后登场,用舞蹈语言复现“天津民间舞蹈原生形态”。丰富的天津地域元素是这台晚会最大的特色:《丑角儿》以天津“同乐回族武高跷”为创作母体,展现天津人乐观开朗的脾气秉性和生活中“逗哏儿”的个性特征;《渔翁》来源于“葛沽长乐老高跷”,对“渔翁”的“点鱼”“捋髯”“甩髯”“摸鱼”等个性化动作进行提取,表现其朴拙、敦厚的性格特征;《漕运图》主要取材于红桥区的“普乐八蜡庙高跷”,并配以“同乐回族武高跷”“杠箱”中的典型动律,再现了早年间天津码头日夜繁忙的劳作场景,表现了天津码头工人坚韧而幽默的性格特征、乐观而积极的生活态度。
走进田野
天音挖掘整理600余年民间舞蹈
晚会策划人、天津音乐学院天津民间舞蹈课程创办人王鸿昀告诉记者,《津沽秧歌》晚会的创意源自对天津民间舞蹈的深入挖掘,“在中国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中,天津地区的民间舞蹈也是空白的。因此我们走街串巷进行地毯式搜索,深入到天津市的民间老会中去进行田野采风,向老艺人们学习舞蹈动作,请教发展历程等,采风时间300多小时,基本上将散落在天津地区的民间舞蹈挖掘、研究了一遍。”
王鸿昀说,天津民间舞蹈已经承载了长达600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天津内有海河穿城而过,外有都城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为以漕运码头为核心的移民聚落,融汇了南北方各类文化艺术。天津传统的舞蹈也是由此孕育而生,以码头工人为主体的城市居民构成了其产生的人文基础,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的群神杂居提供了其存在的思想因素,以皇会祭典为代表的民间花会创造了其发展的场域条件。在三种文化基因的共同浸润下,逐渐形成了以“高跷”“杠箱”“飞镲”“法鼓”“宝辇跑落”“小车会”等为代表,诸多个性鲜明的民间舞蹈形式,发展至鼎盛时期多达75个舞种、608道会。“经过深入分析研究,我们将天津民间舞蹈凝炼为风趣幽默的‘哏’、顿挫有力的‘楞’、外柔内刚的‘韧’、干净利落的‘飒利’四个风格特点。这与当地民众的劳动生活、传统观念、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彰显着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真实地反映出了天津古老文化的精神风貌。”
创新非遗保护
用舞蹈艺术活化城与民的特征
在《津沽秧歌》走访过的民间老会中,有许多都是天津的非遗项目。通过高校的教研体系发掘、整理、创新传统非遗项目中的文化元素,也为传统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文认为,文化调查采录工作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嬗变、融合、创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凝聚力,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天津音乐学院以学科带头人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深扎民间,对天津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的基本素材进行采录、提取、编创,用舞蹈艺术活化城与民的特征,从源流上重新定义“津沽”“哏都”的诙谐幽默、乐观豁达、烂漫无邪。对专业和学科来说是研究、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容的艺术、技术和精神内涵而言则是启迪和示范。
永音法鼓传承人吴晓聪既是“调研对象”,也作为观众观看了《津沽秧歌》晚会。他告诉记者:“这台晚会可以说是天津特色非遗的一次文化合集,法鼓、高跷、宝辇等种类齐全,但又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表演,体现了舞蹈者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现代化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创作者的不忘本源,又给予了传统非遗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这群演员身上,我看到了认真和努力,对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更有信心了。同时通过这种晚会的形式,也能够让更多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上一篇: 天津武清区:路灯照亮学生回家路